从心底里说,我知道自己与听音乐、懂音乐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但读完《音乐笔记》后,我觉着文字和音乐其实都有着最广阔的想象空间,当文字遇到音乐,词尽之时,最低限度也会为音乐的伸展助兴,就如肖老师的《音乐笔记》。在某一天夜里,我就深陷于这种意境中,被他柔软而华美却不失刚毅的文字记叙的音乐所感动。
《音乐笔记》主要收集了肖老师十几年有关古典音乐的随笔。共分为三辑:《来自波希米亚森林》、《谁能把恋歌唱得依然动听》、《光就是从那儿来的》。如果想了解古典音乐又抗拒专业化说教,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一册很好的普及本。书中地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古典音乐流派、大师,收集了一些音乐背后的故事,行笔优美,精确的音乐感受比喻如美酒般芬芳,颇具神采。如《小溪巴赫》、《维也纳随想曲》、《在北京的基捷耶夫》、《感谢莫扎特》……精妙文章里的闪光思想似可随处采摘,让人即使对古典音乐一窍不通,也禁不住神往。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肖老师自幼便对音乐情有独钟,但最终音乐的梦却消失在寂寞的童年里。也许正是这样,肖复兴才会在半生过后,用文字纪念自己的音乐情结。他说,“我写音乐,就是在写自己。”
古典如水,摇滚似火。一位五十多岁的作家能以真诚的姿态倾听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游走于这两种个性迥然的音乐感受之中,已经殊为难得,更可贵的是,这些感受还变成了美丽的文字,留给共鸣者满纸余香。
其实正如肖老师所说:“描写音乐是件蠢事。这不仅在于难,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然而,他那“始于词尽之处”的音乐悄然唤起,以独特而又独到的感受跃然于纸上,字符化为音符,在白皙的纸张上,弹奏出一首又一首的美妙绝伦的音乐。这就是他创造的奇迹。
有人说《音乐笔记》,像是一支小夜曲,它不会像交响曲那样 令人心潮澎湃,而是舒缓、恬静;它能把艺术家近于“天籁”的音乐诠释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和谐与安宁;他的文字好像插上天使的翅膀,给予你无限的遐想。你仿佛在冰清玉洁、云淡风轻的境界里,整个身心都被滤得澄净透明;你仿佛感觉到来自月光的微弱的柔和的光影的淡雅;你仿佛有“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的宁静。
从本质上讲,音乐就是这样天然自然,不带有任何功利,是属于情感和心灵的,而不是属于道德或社会学范畴方面,也不属于描绘和叙述方面。17世纪的一位自然科学家兼音乐理论家马林·麦尔生,曾经做过这样统计:用八度的八个音可以构成40320种结合,其中没有一个音符是重复出现两次的。也就是说人类有多少种情感,就会出现多少种音乐。我们说不出的感情,音乐会替我们说出,哪怕再细微而复杂的感情,音乐里都有与它们遥相呼应和感知的对应物。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确实是得天独厚的,音乐的力量存在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音乐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响起清澈的回声。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的思绪会随着他进入遐想的空间,就像晨曦初露,桌前的玻璃窗上凝结出一层又一层的露珠,你看着它慢慢滑落,那些字符,和着一丝清风,淌入你的心田。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整个人都被这种遐想包围着,仿佛与世间隔着一层薄膜,你却不想去冲破,只是任由心灵与音乐一起沉沦。就像那些深沉的音乐之中透出渗透骨髓的悲伤,那些轻快的音乐之中流淌出的快乐音符,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能简单感受到音乐时时撩拨我的心弦,像风吹动秋天经霜的树叶,飒飒作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