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据说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典籍,是《周易》与《洪范》两书的源头,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治八卦,后来演成《周易》;《商书•洪范》称:大禹依《洪范九畴》治水,源自洛书。据专家考证,河图洛书的出处在洛阳的孟津和洛宁境内,由此可见,这里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一点也不为过。
周公营洛,制礼作乐,《礼》、《乐》后被列入六经之中。“老子洛阳论道”,“孔子入周问礼”在此留下千古佳话。东汉班固在洛写出了《汉书》,开中国断代史之先河;西晋左思构思十载写成《三都赋》,华章出,天下争相传诵,一时闹得“洛阳纸贵”;建安才子曹子建一曲《洛神赋》让洛阳神女与美丽洛浦成了千古胜迹。魏晋以下,描写洛阳的名篇佳作更是数不胜数,仅有关洛阳的诗词名句就有上千之多。
曹植有诗云:“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的“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美人涓涓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白居易的《杨柳枝》:“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刘希夷的“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欧阳修的“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范云的“洛阳城东西,长作径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陈子昂的“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朱敦儒的“玉楼金阙慵归去,遍插梅花醉洛阳”。韦庄的“洛阳城里风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待闲看,洛水清波”┅┅。以上这些有代表性的关于洛阳的诗句无不反映了历代诗人对洛阳的的眷恋之情。这里,洛阳作为他们的心中的圣地,记忆中的家园,曾激荡起无尽的追思和感念。可以说,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如果少了抒写洛阳的篇什,那将是文化的缺失,是中国文学的不幸。
正象诗词文学一样,历史上,无数的学者大家、文化名人曾长期居住或游历洛阳,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典籍。儒家学说奠基于此,道家学说渊源于此,佛家学说首传于此,魏晋玄学盛行于此,宋明理学开创于此。这五大学说学派对形成和决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品格,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关健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此外,洛阳历史上还产生了许多其它重大的科学文化成就,如建筑、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科学技术、医药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洛阳作为一座文化圣城的独特地位。
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一旦和洛阳这座文化圣城相结合,它所挥发出的能量是巨大的,足以撼天动地,气贯八方,包容四海。